NTCE


2023背诵50题

<h5>1. 外国名人</h5> <p>苏格拉底 - 谈话法 - 产婆术 柏拉图 - 理想国 - 寓学习于游戏 亚里士多德 - 教育遵循自然 - 自由教育 坤体量 - 古罗马 - 雄辩术原理 - 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p> <p>卢梭 - 爱弥儿 - 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洛克 - 白板说 - 教育漫话 赫尔巴特 - 普通教育学 - 传统三中心论(教材、课堂、教师) 斯宾塞 - 教育论 - 反对形式教育, 重视实科教育 杜威 - 民主主义与教育 - 新三中心(儿童、活动、经验) 布鲁姆 - 掌握学习理论 - 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布鲁纳 - 发现学习理论 - 教育过程 赞可夫 - 教学与发展理论 瓦根舌音 -范例教学理论 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p> <p>培根首提出; 纽斯来开始;康德首开课;巴特来规范;</p> <h5>2.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h5> <p>遗传素质: 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称为可能 环境: 为人的发展提供现实基础 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 <h5>3.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h5> <p>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核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联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中介和桥梁</p> <h5>4. 教育的属性</h5> <p>教育的本质属性(特点):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数育的本质属性表现: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授社会经验的活动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p> <h5>5. 教育的起源</h5> <p>神话起源论: 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生物起源论: 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美国的桑代克 认为动物界存在教育活动 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心理起源论: 美国孟禄 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伤 劳动起源论: 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 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 交往起源论: 中国叶澜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p> <h5>6. 六艺的内容:礼、乐、射、御、书、数</h5> <h5>7. 教育对人口的影响作用</h5> <pre><code>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数量 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 3.教育可以改善人口结构</code></pre> <h5>8.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h5> <pre><code>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承担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 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2.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使其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 3.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简单劳动力训练成复杂劳动力。 4.教育可以使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劳动转换能力,摆脱现代分工造成的每个人的片面性。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科学技术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其中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教育。 教育也担负着发展科学、再生产科学的任务,这在高校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code></pre> <h5>9.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h5> <pre><code>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并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只能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为其规定的轨道上发挥作用,不能超越这一轨道。 教育也不能成为决定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过程中,教育对社会的发展只能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code></pre> <h5>10.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h5> <pre><code>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code></pre> <h5>11. 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h5> <pre><code>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使人的发展成为可能; 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code></pre> <h5>12. 实现教育目的的要求</h5> <pre><code>1.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2.要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1)确立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必要性 (2)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第一,全面发展不是人的各方面平均发展。第二,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的发展。第三,要坚持人的发展的全面性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code></pre> <h5>13. 德育的意义</h5> <pre><code>第一,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第二,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第三,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code></pre> <h5>14. 德育的基本任务</h5> <pre><code>第一,使学生具有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意义追求。 第二,使学生具有自我更新、自我提升的能力。 第三,使学生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努力奋斗的献身精神 第四,使学生具有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第五,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code></pre> <h5>15. 智育的意义</h5> <pre><code>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居于基础地位。 第一,智育在社会文明进化中起着不可缺少的和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code></pre> <h5>16. 智育的内容和任务</h5> <pre><code>智育的主要内容和任务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自主性和创造性。智育的基本任务如下。 第一,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各方面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 第二,培养和训练学生,使其形成基本技能。 第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增强学生各方面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热爱科学的精神</code></pre> <h5>17. 体育的意义</h5> <pre><code>第一,体育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第二,体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第三,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强弱盛衰。</code></pre> <h5>18. 体育的基本任务</h5> <pre><code>第一,指导学生锻炼身体,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技能发展,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第二,使学生掌握身体运动锻炼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运动锻炼的方法,增强身体运动能力。 第三,使学生掌握身心卫生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身心卫生保健习惯。 第四,发展学生良好的品德,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习惯。</code></pre> <h5>19. 美育的意义</h5> <pre><code>美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 加强美育,能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修养,可以促进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 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的提倡和普及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美育能够促进学生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技术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code></pre> <h5>20. 美育的基本任务</h5> <pre><code>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理解美以及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 第二,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行为,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code></pre> <h5>21.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h5> <pre><code>第一,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第二,劳动技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code></pre> <h5>22. 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h5> <pre><code>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二,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 第三,使学生初步具有劳动与技术意识</code></pre> <h5>23. 五育之间的关系</h5> <pre><code>1.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相互促进的。 2.德育是各育实施的方向统帅和动力源泉,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灵魂; 3.智育是各育实施的认识基础,是智力支持; 4.体育是各育实施的物质前提,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基础; 5.美育协调各育发展; 6.劳动技术教育是各育的实践基础</code></pre> <h5>24.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学制建立的依据)</h5> <pre><code>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code></pre> <h5>【识记】25.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h5> <pre><code>壬寅学制: 清政府正式颁布了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 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 壬子癸(guǐ)丑学制: 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code></pre> <p>第二章</p> <h5>【辨析题】26. 学校课程内容主要由间接经验构成【课程内容的概念+课程内容的构成】</h5> <pre><code>1.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从总体上来讲,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来,并按照一定的学科逻辑序列和儿童心理发展需求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 2.课程内容的基本性质是知识,它包含学生应当具有的间接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直接经验。 3.间接经验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书本知识,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 4.直接经验是指学生为学习书本知识而需要的感性知识,是课程内容的补充和完善。</code></pre> <h5>27. 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h5> <pre><code>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基础性是教材不同于其他任何书籍的基本特点 3体现教材的普适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的编写要考虑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 4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教材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 6教材的编写要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code></pre> <p>第三章</p> <h5>28. 教学的意义</h5> <pre><code>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专门场所,教学则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code></pre> <h5>【辨析题】29.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的概念+基本途径的详情】</h5> <pre><code>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教学能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促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的</code></pre> <h5>30. 教学的任务</h5> <pre><code>(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5)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code></pre> <h5>【辨析题】31.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h5> <p>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此外,教学还需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为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题千中的表述是错误的</p> <h5>3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h5> <pre><code>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并将二者辩证统一于教学活动之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具有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教与学要相长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code></pre> <h5>33. 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上好课的基本要求)</h5> <pre><code>(1)目标明确。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 (2)内容正确。教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3)方法得当。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4)结构合理。教师教学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结构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5)语言艺术。教师授课讲普通话,语言简洁、明快、生动,有条理,有逻辑性,语调抑扬顿挫。 (6)板书有序。板书在形式上应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板书在内容上应重点突出、条理清晰 (7)态度从容。教师授课时应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 (8)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离开了这一点,以上所有要求就都失去意义</code></pre> <h5>34.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h5> <pre><code>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启发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主动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将其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以便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提取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殖含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量力性原则: 是指教学内容、方法、分量、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又要有一定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这一原则的提出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的状况</code></pre> <h5>35.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h5> <pre><code>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规模培养人才,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的科学知识; 3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5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发展; 6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7以严格的制度保障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学任务的完成。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操作能力;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4不利于因材施教,难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学习需要; 5以“课”为基本的教学活动单位,某些情况下会割裂内容的整体性</code></pre> <h5>36. 知觉的一般特性(知觉的基本特征)</h5> <pre><code>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狐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3.知觉的理解性: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理解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示出来的知觉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code></pre> <h5>37. 中学生注意力的培养</h5> <pre><code>1.培养学生广阔而稳定的兴趣(培养间接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重视集中注意的自我训练</code></pre> <h5>38. 注意的分类</h5> <pre><code>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 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注意。 这种注意既不同于一般的无意注意,即它仍然是自觉的,有目的的:又不同于一般的有意注意,即它不需要意志努力</code></pre> <h5>39.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h5> <pre><code>(1)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2)学习的程度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记忆材料的重要性 (4)识记方法 (5)时间因素 (6)识记者的态度 (7)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code></pre> <h5>40. 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h5> <pre><code>(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复习方式多样化 (4)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5)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6)掌握复习的“量”</code></pre> <h5>41. 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h5> <pre><code>(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5)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思维水平 除以上几个方面外,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还可从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部动机、设置适当难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和对问题归类的习惯等方面着手</code></pre> <h5>42.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h5> <pre><code>第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第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第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code></pre> <h5>43. 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h5> <pre><code>1.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再造想象 1扩大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储备; 2帮助学生真正弄懂描述中关键性词句和实物标志的含义; 3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想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注意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想象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并通过语言来表现。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水平。 5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6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code></pre> <h5>44. 提高知识概括的措施</h5> <pre><code>1适当运用正例和反例 2充分运用变式 3进行科学的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的知识概括</code></pre> <h5>45. 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h5> <pre><code>(1)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3)深度加工学习材料 (4)进行组块化编码 (5)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code></pre> <h5>46. 操作技能的培养【动作技能培养的途径】</h5> <pre><code>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code></pre> <h5>47. 心智技能的培养</h5> <pre><code>1.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注意原型的独立性、完备性与概括性 3.根据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code></pre> <h5>48. 正确调节情绪的方法:</h5> <p>(1)合理宣泄法 (2)注意转移法 (3)意志调节法 (4)幽默法 (5)补偿法</p> <h5>49. 人格的特征</h5> <pre><code>1.独特性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在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为人格的独特性做了最好的诠释。 2.稳定性 人格的稳定性是指某种人格特点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能够在不同时空下表现出一致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中的“本性”就是针对人格而言的。 3.整合性 人格的整合性是指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调控。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就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人格分裂”。 4.功能性 人格的功能性是指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例如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code></pre> <h5>50. 气质的类型</h5> <pre><code>(1)胆汁质: 《三国演义》中的张飞 (2)多血质: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 (3)黏液质: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 (4)抑郁质: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code></pre> <h5>51.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h5> <pre><code>1.成人感和独立意向显著 2.自我开始分化 3.自尊心高度发展 4.自我评价趋于成熟</code></pre> <h5>52. 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h5> <pre><code>1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3建立心理辅导室; 4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5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code></pre> <h5>53. 学校心理辅导的基本原则</h5> <pre><code>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学生主体性原则 5.个别化对待原则(因材施辅原则) 6.整体性发展原则</code></pre> <h5>54. 德育原则</h5> <pre><code>(一)导向性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疏导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四)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五)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六)知行统一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七)长善救失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以达到长善救失的目的 (八)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九)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又通过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code></pre> <h5>55. 中学德育方法</h5> <pre><code>(一)说服教育法: 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辨是非,提高学生品德认识的方法。简言之,说服教育法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二)榜样示范法: 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三 )情感陶冶法: 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四)实践锻炼法: 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五)自我修养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使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六)品德评价法: 教师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步的方法</code></pre> <h5>56.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h5> <pre><code>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code></pre> <h5>57.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h5> <pre><code>(1)明确的共同目标: 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code></pre> <h5>58. 培养班集体的方法</h5> <pre><code>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code></pre>

页面列表

ITEM_HTML